热门文章

正在崛起的急救包市场

文章图片

疫情影响下,国内急救箱包市场在逐渐苏醒,而海外的急救包市场也一直在持续走红,但是产品形态上却有不小的差异。事实上,急救包在海外已经风靡许久,经疫情催化后,在惠药通等平台和零售药店的销售不断升温。即使现在口罩等防疫物资出现降温趋势,急救包却依旧坚挺。


据芝加哥市场研究公司IRI的数据,截至5月20日,美国零售市场的急救用品年销售额总计超过20亿美元。急救胶带、绷带、纱布和棉花的销售额超过8.791亿美元,增长1.68%。其中一个亮点是急救包,上涨了2.73%,达到近5,520万美元。


惠药通小编认为增长背后,原因主要以下四个:


第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。老年人越来越多,因此在伤口护理和急救领域积累了大量消费者。


第二是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,很多人负担不起去医院进行医疗保健的费用,比如针对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皮肤溃烂,医生会开一些患者负担不起的处方,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会去药店咨询药剂师购买急救包自我治疗。


第三个原因是婴儿潮到来,父母需要更多简洁、易操作的急救产品来照顾新生婴儿。


第四,随着门诊人数的增加,患者在到医院进行手术前需要在家做好准备,手术还需院外护理,防止感染,这些都需要绷带和医用胶水等急救产品的帮助。


威斯康星州一家生产急救灼伤类产品的公司Pleasant Prairi表示,急救包中的另一大热门品类就是治疗灼伤的用品。灼伤不仅来自太阳,汽车和玩具上的金属条、烧烤、烟花都会造成人体灼伤,做饭也会被烫伤,很多女性还会被卷发棒烫伤。


急救产品的类别还有很多,几乎涵盖所有细分市场。例如,根据相关数据,昆虫急救产品的总销售额在2020年超过了1,570万美元,这类产品可以缓解蚊虫叮咬后的局部疼痛和瘙痒,并制成湿巾、磨砂膏、清洁剂、凝胶和喷雾等形式,方便携带。


国外的急救包市场如今发展已经十分成熟,一些国家对急救包的配置采取了强制性措施。例如,德国政府立法规定,每一辆汽车出厂必须强制配备急救包和反光背心,德国等欧盟国家政府都立法强制在公共场所、工作场所配置急救包。


美国及加拿大法规规定在车站、码头、大型服务型企业的营业网点、公共交通工具和工作场所必须配备急救包。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都配有充足的急救包,每个日本家庭、公司、旅馆、学校也都配有急救包。


根据德国标准,急救包里包含了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急救物品,比如绷带、救援毯、纱布、创口贴、一次性手套、剪刀、清洁湿巾、伤口敷布、指导手册等等。可以实现护创、消毒、止血、镇痛、包扎、固定等功能。


反观我国急救包市场,经新冠肺炎疫情教育,大众的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,但作为急救包出口大国的中国,国内急救包市场的需求仍未被彻底激活。


不同于发达国家对急救包的硬性规定,我国大多数家庭会备有简单的感冒药、止疼片、口罩、碘酒等医疗物品,只有极少数家庭有急救包、急救箱等较为完备的专业急救物资。


目前,各类电商平台上的急救包品牌众多,但除少数几种急救包销量过万,其他多数产品的销售量并不高。线下药店方面,虽然也有商家会开展扫码送急救箱的活动,但仅是空药箱,里面并未配备基本医疗救护用品。


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次急救包国内爆火现象分析:“其实从2020年年初就有人布局了,海外很多生存主义者,急救箱包的普及也会比较广泛。这两年疫情常态化,国家也在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储备包含口罩等在内的医疗救助箱。以前,家中常备急救包、防护服、口罩、绷带等各种急救预防医疗用品的家庭并不多见,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观念。”


惠药通小编建议,急救包每个家庭都准备一个,以备不时之需。


评论

    暂无评论
Scroll